認識糖尿病 與糖尿病共處 健康飲食 運動治療 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因素評估
捐款

醫護人員專區
(最後更新: 23 April 2024)

活動相簿:

 
 與糖尿病共處 > 糖尿ABC

   



控糖目標
 

ABC指數就是指糖化血紅素 (HbA1c)、血壓 (Blood pressure) 和 膽固醇 (Cholesterol)。早已有醫學實証-衹要維持糖化血紅素低於7%、血壓低於130/80 mmHg和低密度膽固醇低於 2.6 mmol/L,糖尿併發症在五至七年內的病發率可減五成。

要於診斷後長時間維持目標,除了適當藥物的協助外,糖尿病友在日常生活習慣的調節和配合亦是非常重要,切勿將治理重點過份放在藥物上。運動是很重要的一環,因它可達致改善ABC,有助控制病情及減少併病症的出現。要注意的是,於糖尿病初期,因藥物相對有效而ABC指數也相對容易達標,糖尿病病友往往很快就回復未診斷糖尿病前的生活陋習。若不於診斷初期改变生活陋習,到後期藥物療效下降,生活模式卻已根深蒂固,又或因身体的限制未能加強運動,要改善健康便有困難了。

外國有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初期的血糖控制若保持達標,日後糖尿併發症的病發率不單大大減低,而且後期血糖控制不能達標也可維持這好處一段時間。反過來說,若於糖尿病初期忽略目標,若干年後才嘗試後來趕上,亦不能擺脫高血糖遣留下的負面影响。因此,現今糖尿病專家都建議糖尿病友應儘早將病情控制,然後保持糖尿病ABC指數達標,這才是治理這長期病患的上策。

ABC標準

何謂ABC ?

理想指標

A1C – 糖化血紅素

< 6.5%

Blood Pressure – 血壓

< 140 / 80 mmHg (收縮壓 / 舒張壓)

Cholesterol – 膽固醇

 
  • 總膽固醇 (Total Cholesterol)

< 4.5 mmol/L

  • 低密度脂蛋膽固醇 (LDL-C)

< 2.6 mmol/L
(
若曾中風或患心血管疾病 LDL-C <1.8 mmol/L)

  •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HDL-C)

> 1.0 mmol/L

  • 三酸甘油酯 (Triglyceride)

< 1.5 mmol/L


 [a. HbA1c - 糖化血紅素]  [b.  B lood Pressure - 血壓]   [c. Cholesterol - 膽固醇



a. HbA1c - 糖化血紅素(Glycohemoglobin HbA1c,或A1c)

 糖化血紅素(A1C)能反映身體過去兩至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,同時能準確預測糖尿病併發症出現的可能性。理想是把糖化血紅素維持在6.5以下 (正常糖化血紅素水平為46)

下表提供糖化血紅素的理想指標,要因應不同病人狀況作出調整, 如病者出現併發症、腎功能問題,有機會患上低血糖等。病人在任何情況下,都應該好好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,除非出現低血糖的風險。醫護人員應告訴未能控制血糖的病者,降低糖化血紅素可減少糖尿併發症

血糖控制指標 

理想

普通

欠佳

空腹血糖值 (mmol/L)

4.0 - 6.0

<8.0

>10.0

餐後2小時血糖值 (mmol/L)

<8.0

<10.0

>12.0

糖化血紅素 (%)

<6.5

<7.5

>8


自我監測血糖目的

自我監察血糖與其他糖尿病管理的元素不能分割,有效利用自我監測血糖對糖尿病教育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,因此:

  • 糖尿病者應進行自我血糖監察,以確保空腹及餐後兩小時之血糖達致理想範圍。
  • 糖尿病者亦應將自我監察血糖記錄下來,並將記錄與醫護人士討論,共同訂立血糖控制目標。
  • 糖尿病者亦可從自我監察血糖記錄中,追踨個人飲食、運動或生活中的變化與血糖關係,從而加以改善,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。
  • 糖尿病者亦可於出現低血糖徵狀時,証實掌握血糖值,以避免出現昏迷或低血糖相關風險。

測試血糖的次數及時間

  • 測試血糖的次數及時段沒有規定,可因應個別病者的情況作出增減,亦可與醫護人員共同定立
  • 測試血糖的時間包括:空肚、餐前、餐後兩小時、睡前、運動前後、身體不適時
  • 每天測試次數可由2-7段時間不等。建議測試日子包括工作日及非工作日。此外,若有以下情況亦應將測試頻密次數增加,避免血糖忽高忽低,及達致控制目標。 
    • 剛展開新生活,如上學、新工作或改變工作時間
    • 出現感染或外遊
    • 剛更改藥物劑量
    • 飲食及/或運動方面正進行調整
    • HbA1c值有惡化趨勢
    •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
    • 計劃懷孕或於妊娠期間 

自我測試血糖的所需物品及步驟  (請參閱: 與糖尿病共處 - 日常生活錦囊: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 與糖尿病共處%20-%20日常生活錦囊:%20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)))))2)))22d22))))))

b.  B lood Pressure - 血壓

何謂高血壓: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,當人體處於休息狀態下並安座靠背椅上,經兩次(或多於兩次)正確量度血壓後,血壓仍高於140/90毫米水銀柱(mmHg),便可證實患上高血壓。但是對於糖尿病或腎病患者而言,理想血壓控制水準應界定為低於130/80mmHg
 上壓 (≤130mmHg) 指的是什麼? 指的是當心臟收縮時產生的壓力, 又稱收縮壓。
 下壓 (≤80mmHg) 指的是什麼? 指的是當心臟放鬆時產生的壓力, 又稱舒張壓。

正確量度血壓的步驟 (請參閱: 與糖尿病共處 - 日常生活錦囊: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 與糖尿病共處%20-%20日常生活錦囊:%20自我檢測血糖及血壓)))))2)))22d22))))))

高血壓的症狀:

一般病患者都沒有明顯的症狀,他們大多數於例行身體檢查時才偶然發現。小部份高血壓病患者會有頭痛、頭暈、疲倦等症狀。由於糖尿病患者有一半同時患有高血壓,建議糖尿病人定時檢查血壓。

高血壓的診斷:
最簡單直接的診斷方法是利用血壓計量度血壓,它們大致可分為水銀泵氣及電子血壓計。若用作家居自我量度用途,電子血壓計使用上較為容易,當中以手臂式設計比手腕式設計為佳。也建議使用者應定期檢查血壓計的準確性。

若自我量度平均血壓超過 135/85 mmHg,一般都已是高血壓了。

高血壓的治療及控制方法:
如有需要,醫生會按病患者的年齡,身體狀況,有否其他併發症;而處方適當的降血壓藥物。很多高血壓患者需要兩種或以上藥物以達致良好血壓控制水平。

除了藥物治療外,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達致理想的治療成效。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煙、限制飲酒;減少進食高鹽份、高糖份、高脂肪類及飽和脂肪食物;控制體重,保持恆常運動(例:太極、步行)和心境開朗。

 
建議目標
可降低收縮壓範圍
減少攝取鹽份
不多於每天100 mmol/L
2-8 mmHg
恆常運動
每天半小時帶氧運動
4-9 mmHg
控制體重
體重指標於 18.5-24.9kg/m2
若減體重10kg,可減約 5-20mmHg
限制飲酒
男性:每天不多於2 單位
女性;每天不多於1 單位
2-4 mmHg


高血壓與糖尿病之關係:

高血壓會對血管內壁構成損害,從以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管粥樣硬化之機會,導致血管硬化及收窄,甚至梗塞。若心藏血管梗塞,便是所謂心臟病發了。若供應腦部的血管出現梗塞,便會出現中風現象。
此外,高血壓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。因此,控制血壓於理想水平,對糖病尿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。

c. Cholesterol - 膽固醇

膽固醇是一種脂肪的物質,其中約七成半是由肝臟製造,其餘會從食物中吸收。而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的主要成份,也是製造腎上腺素賀爾蒙、性賀爾蒙,維他命D及膽汁的重要元素。所以在人體的血液中有膽固醇是正常的,但如果膽固醇含量超標,便成為冠心病、中風的一個主要危險因素;而糖尿病人患上冠心病或中風的機會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至4倍。

理想控制指標

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
(NCEP) 建議

冠心病患者或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控制指標

總膽固醇值

(TC) mmol/L

高密度膽固醇

(HDL) mmol/L

低密度膽固醇

(LDL) mmol/L

三酸甘油脂

(TG) mmol/L

< 5.2

> 1.0

< 2.6

< 1.7

另外,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 (NCEP) 於2007年建議,在一些心血管病的高危患者,低密度膽固(LDL) 之理想控制指標更需低於1.8mmol/L。

膽固醇的種類

膽固醇大致可分為
:

l  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 HDL)
高密度膽固醇又稱為『好』膽固醇。因它可以幫助帶走血液中多餘之膽固醇,將之貯存於肝臟;從而減低導致血管硬化物質之形成。如果高密度膽固醇過少,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。

l  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LDL)
低密度膽固醇又稱為『壞』膽固醇。身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膽固醇(LDL)運送至全身各部位,此類膽固醇容易凝結於血管壁,造成動脈阻塞,又或與其他引致血管硬化的物質結合而影響血管收窄,失去彈性,甚至出現動脈粥樣硬化,導致冠心病和中風。

l  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VLDL
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從人體貯藏於脂肪組織內之脂肪,經過肝臟的重新包裝而形成,包含了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,屬內源性的脂肪,負責從肝臟將脂質攜帶至全身各組織。當三酸甘油脂被溶解後,VLDL也會轉變為LDL

l   三酸甘油脂 (T)
三酸甘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,負責向細胞提供能量。體內大部份的脂肪組織是由三酸甘油脂構成。三酸甘油脂含量過高經常與『好』膽固醇(HDL)的濃度低有關,因此三酸甘油脂含量過高也應被視為危險訊號。而患有心臟病、糖尿病或肥胖的病人,他們的三酸甘油脂指數很可能較為偏高。

理想控制指標理想控制指標 


高膽固醇的治療及控制方法

1.        減少進食會令血膽固醇升高的食物(飽和脂肪,反式脂肪和膽固醇)
  • 飽和脂肪(Saturated Fat)會增加血液中的「壞膽固醇」。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為肉類的脂肪、肉類的皮層、全脂奶品類;而植物方面,棕櫚油和椰子油含較多飽和脂肪。
  • 反式脂肪(Trans Fat)同樣地會增加血液中的「壞膽固醇」,並會減少「好膽固醇」。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氫化的植物油(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),如植物牛油。
  • 膽固醇(Cholesterol) 會增加血液中的「壞膽固醇」。內臟、蛋黃、魷魚和墨魚及全脂奶品含膽固醇量較高。 
2.        以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
  • 多元不飽和脂肪(Polyunsaturated Fat) 主要來自葵花籽油、粟米油和黃豆油。奧米加三脂肪仍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,魚類如三文魚、沙甸魚和吞拿魚含較豐富的奧米加三脂肪。
  • 單元不飽和脂肪(Monounsaturated Fat)能降低血液中的「壞膽固醇」,而橄欖油和芥花籽油便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。 
3.        多吃高纖維食品
纖維質可促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降低,所以每日飲食中,一定不能缺少纖維質的攝食,如蔬菜、水果、菇菌類、糙米、燕麥等。
 
4.        定時運動,如每週三至五次、每次三十至四十五分鐘的帶氧運動如緩步跑或急步行等,對高密度脂蛋白(「好膽固醇」)的產生有很大幫助。
 
5.        避免過重﹐肥胖者應實行減肥計劃
 
6.        戒煙可減少膽固醇積聚。
 
投票
糖尿人士治療方法閣下時時所採用的藥物治療方法為: (單項選擇)






 

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 |  免責聲明     © 2011 - 2012 香港糖尿聯會版權所有,不得轉載
A project funded by Love Ideas Love Hong Kong Facebook of Diabetes Hongkong DHK's YouTube Channel